找到相关内容153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米拉日巴传》中vbrel-sgra(VS)的组合关系及其比较

    出现的。  2.2 传记与现代藏语卫藏方言的比较  在这一节中,我们将进一步考察传记同现代藏语VS组合能力的异同问题,目的是为了认识这种结构在今天的藏语中的实际存在情况,我们认为,通过与9世纪、15世纪...

    周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94269084.html
  • 佛学的组织法

    一八七一年,缅甸国王敏东召集二千四百位高僧,在首都曼德勒举行第五次三藏结集,而以国王为护法人。  此次结集历时五个月,以律藏为中心,考订校对圣典原文的异同,更将结集的三藏文字,分别镌刻于七百二十九块方形大理石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11169144.html
  • 有关宗教法答问

    清净,也有一套简单又公正的诉讼法,就是羯磨法的僧事僧决。其与世间的法律相比,有若千异同之处,例如:犯了刑法上的非告诉乃论罪,如杀人、伤害、偷盗、侵占、强暴、妨害家庭、造谣、诈欺、醉酒、贪污、贩毒等,也是...

    星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23569357.html
  • 佛道与佛戒关系的浅说

    三昧,慧思大士,十年专诵,七年方等,梦妙觉僧开示:汝先“受戒作法”非胜,安能开发正道!四十二妙觉僧,为加羯磨,圆满戒法。又,“宗乘教义两融通,所悟与佛无异同”之藕益智旭大士,遵‘善恶占察行法’丢清净轮...

    沈仁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0669585.html
  • 现代著名佛学家——王恩洋先生的一生

    支那内学院,欧阳竟无指导王恩洋先读大小乘各家戒本,参对异同,知何者当行,何者当戒。次读《成唯识论述记》,有疑即问,问则必答。如此数月,王氏如坐春风,如曝冬日,时雨之化,沾溉深矣!对有为法顿生顿灭义、...

    李豫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5069623.html
  • 摩诃止观义例科

    】七者引用宗要。如引法华权实本迹。般若加说共不共等。方等弹斥神力不共等。随引一句两句得彼文心。若破若立不失部旨。  【科04】八者引用儒道若破若立不违本宗。略辨异同不在委细。不以名似将为义同。是故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11269649.html
  • 佛经语言研究综述──词汇篇

    具体状况,观察它们的异同,以提供汉语史研究的参考。本文归纳出“来”字意义上的两个特性:表时间概念、表空间的活动。晋代汉语的“来”字以前者为主。《搜神记》表现了“来”字作为后缀的强大构词力,它在构词上是... / 语言”的异同。佛经常见口语的词义。如佛陀和佛弟子口称“善来”。佛经词汇经过演变后,和今日的用法不同。例如“感激”,在今日是正面、感谢的词语,在佛经里,它可是生气不满之意。又如佛经里头“这”,我们...

    竺家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52369742.html
  • 止观在中国佛教初期弥陀信仰中的地位

    秋书史,秦赵燕梁荒朝伪历,地理杂篇,孤文片记  ,并博咨古 (故 )老,广访先达,校其有无,取其  异同。”(注 20)  由引文中可知慧皎编撰此传的用心,造访先人校正有无  ,其广博性与严谨度实为学界所...

    释道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22869825.html
  • 佛教的“如来藏 ”思想与婆罗门教的“我”的观念

    亦想就此进行考察,对二者之间的异同或关联提一些看法。  一、佛教中“如来藏”的主要含义  “如来藏”一词的原文是“tathqgatagarbha”。这一词由“tathqgata”(如来)和“garbha...

    姚卫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25269835.html
  • 论 支 遁

    ,异常未足以征本,新声不可以经宗。”又说:“是以诸佛因般若之无始,明万物之自然;众生之丧道,溺精神乎欲渊。悟群俗以妙道,渐积损以至无。”胸怀所得,各有异同,以此自足,便无法洞彻般若性空之理。支遁所批驳...

    贾占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41269908.html